查看: 495|回复: 0

让诗歌活在嘴上,刻进心坎里——门外谈文六题 马望野 ...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2-5-29 12:56:4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自配钓鱼饵料配方 台钓鲫鲤草鳊鱼 野钓鱼饵 腥藻香鱼饵五袋包邮

让诗歌活在嘴上,刻进心坎里
——门外谈文六题
马望野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一】
报载,诗人雷抒雁当选新一届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后,在接受《文学报》记者专访时,他提出,“真正的诗歌不是写在书上的,而是活在嘴巴上。”在下以为,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很值得重视的意见。(《文学报》2012/05/14,黄尚恩:《雷抒雁:真正的诗歌没写在书上而是活在嘴上》)
雷抒雁先生对记者回顾了国外诗歌的一段史实,说,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俄罗斯很多诗人流亡到法国,和法国诗人们一道,在餐厅吃完饭,把桌子放一边,就开始朗诵自己的诗歌。码头上、大街上、**上,他们到处去朗诵,诗歌跟民众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。”因此,他曾在国内还真模仿尝试过类似的举动,“上世纪90年代,我曾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策划过一个叫《子夜诗会》的节目,我选一些诗由播音员朗诵,朗诵完了我点评,每期一个钟头,持续了一年多。广播电台说,子夜是他们的‘垃圾’时间段,本来没有多少人听,没想到《子夜诗会》这个节目反响非常热烈。”亲身的实践使他萌生了一个独特的想法:“因此,我觉得诗歌要真正走进民众,不能只通过印刷品,还应让诗歌回到嘴巴上来,多进行一些诗歌朗诵活动。但是,我们老是争论诗歌看不懂,看不懂的诗朗诵出来更听不懂,老舍讲过,耳朵比眼睛更不耐烦。因此,诗人们在创作中要注意语言的使用问题。”
当然,这不会仅仅是一个诗歌语言的问题。在我们民族诗歌史上,有过“老妪能解”的佳话。据宋朝释惠烘的《冷斋夜话"老妪解诗》:“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,问曰:‘解否?’妪曰:‘解’,则录之,不解又易之。”(《中华成语词典》[修订版]刘万国、侯文富主编,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。)这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,其诗不仅以语言通俗易懂、明白流畅著称,而且在创作上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提倡用诗歌来“补察时政”,“泄导人情”。在《白氏长庆集》中,有许多“讽谕诗”,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。当时,他满怀同情人民的痛苦,深刻揭露统治者的腐朽和残酷。在这个方面,他和殁于他出生前两年的杜甫,有着明显的承传的痕迹。杜甫出身寒微,生于唐朝由鼎盛到衰败的动乱时代,流离飘泊,深感社会黑暗,人民苦难,于是写下了许多真实反映那个时代的感人诗篇。年逾九旬的我们国家著名老诗翁李瑛,前天(2012/05/21)在《人民日报》的副刊《大地》上,特地发表了近作《怀杜甫》,**他诞辰1300周年,追怀其“崇高品格和不朽精神”。 李瑛先生在诗的最后,这样写道:“。。。。。。孩子们/正坐在明亮的教室/一边摇晃着头/一边背诵一首诗——/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”。请问:有谁能忘记,在那篇名著里,杜甫那殷切而热诚的期望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(《全唐诗》)无怪乎宋朝的黄澈在《巩溪诗话》里赞叹:“子美诗意,宁苦身以利人。”
白居易和杜甫那种悲天悯人、疾恶如仇的圣洁情怀,雷抒雁先生无疑也是看到了的。因此,他也对记者说了:“现在回过头看,古典诗词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,是那些诗人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伟大胸襟。杜甫的“三吏三别”、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等,都表现出对民生的广泛关注。杜甫在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说,‘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’,我们实在缺乏这样的胸襟。这些年来,我们过多地关注了诗歌的技巧,而忽略了诗人的人格。但实际上,写诗不完全是一种技巧,更是一种人格的体现。一个人写诗写成什么样子,往往是他自己的修养、情感和理念所决定的。因此诗人应该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,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、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。”这话说的太好了。诗人没有这种修养、情感和理念,诗活不在嘴上,更刻不进心坎里的。
【二】
类似的看法,记得,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树喜此前在《博览群书》(2012年第2期)杂志上也有所表露。他肯定“诗人们没有放下批判谕讽的传统武器”,“孔夫子说的‘兴观群怨’的功能于当代诗词都有表现,且更见广泛、深刻”,“反映社会各阶层的作品和生活本身一样色彩斑斓”。他指出,“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精粹的中华,正在复兴,并且初见繁荣。深厚的传统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,令诗词展现出空前的活力和时代精神。”他还举出一首《打工老汉"鹧鸪天》为例,加以张扬。那首词也的确很好,请网友们不妨来欣赏一下:
“幼女辍学卖豆芽,
老父打工走天涯。
日背砖块汗如雨,
夜宿工棚霜似花。
停烟酒,
不喝茶,
分分积攒寄娇娃。
偶闲也作登楼望,
万户千灯不是家。”
这首词,的确如李树喜先生所言,短短数语,包含相当大的信息量:农村孩子辍学,贫困,进城打工,城乡差别,民工情绪等等,表现得生动、真切、委婉、深刻。依我看,表面上是娓娓道来,怨不见怒而怒在怨中,实在有点难为作者的拿捏了。窃以为,在这里,李树喜先生主要从正面的角度加以阐述,反映现实生活,表达人民心声,乃是传统诗词继续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义,应该弘扬扬光大。如此理解,是否合适?
【三】
不过,这种传统,这种精神,这种胸怀,这种意境,在近二三十年中的民歌民谣中,却是屡见不鲜,而且无比生动、无比深刻,几乎能让人叹为观止。说得夸张一点,年轻人的现代自由体诗歌,老年人的古典格律体诗词,概无出其右者。民歌民谣的形象,风趣,睿智,恣意,敏捷,尖锐,丰富,光彩,强劲,勇敢,实在,朴素,。。。。。。是任谁也难以望其项背的。请看,前不久一位老战友抄给我几段短句:
“你离人民有多近,
人民就离你有多近。
你和人民有多亲,
人民就和你有多亲。”
“你越接近百姓,
就越接近真理。
你越接近真理,
就越接近百姓。”
“你把群众当熟人,
群众不会把你当生人。
你把群众当亲人,
群众不会把你当外人。”
虽然,这些句子,和传统的民间歌谣风格不很相近,但是却葆有其精气神,在简单的话语中闪耀着哲理的光芒,读来颇受教益。现在还有许多在人们中间流传的民歌和民谣,听来都不能不叫人爱不释手、拍案叫绝。比如:
“我家的表叔数不清,
没有礼品不登门,
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,
可他比亲眷还要亲。”
——《仿〈红灯记〉李铁梅唱段》
“打江山的死了,
守江山的老了,
吃江山的大了,
卖江山的发了。”
——《“了”字曲》
“会前定调子,会上排位子,
会中念稿子,会后拿筷子。
会前握握手,会上摆摆手,
会完拍拍手,会后不动手。”
——《会议素描》
“家长下田头,耕牛在前头。
村长下田头,手上夹烟头。
乡长下田头,秘书在后头。
县长下田头,记者抢镜头。
市长下田头,公路修村头。
省长下田头,警车开前头。
首长下田头,前后左右全人头。”
——《下田头》
“将政策不如‘上访户’。
讲法律不如‘钉子户’。
将经济不如‘个体户’。”
——《“三讲”新解》
“会做不如会说,
会说不如会拍,
会拍不如会塞,
会塞不如会卖。”
——《会塞不如会卖》
“贪官污吏,代表腐败。
徇私枉法,代表无赖。
下岗待业,代表乞丐。”
——《新“三个代表”》
“上午讲正气。
中午讲义气。
下午讲手气。
晚上讲力气。”
——《“官气”》
“夫妻局,父子科,
兄弟办公对面座,
儿子开车父亲坐,
孙子倒水爷爷喝,
女儿现金出纳员,
儿媳负责财务科。”
——《“家天下”》
“死保位子,
狠捞票子,
坐好车子,
占大房子,
多娶娘子。”
——《“五子登科”》
“年初撒个谎,
年底得个奖,
来年提个‘长’”
——《因果关系》
“总结经验用加法,
接受任务用减法,
汇报成绩用乘法,
谈到问题用除法。”
——《“四则运算”》
“前途,前途,有钱就图。
理想,理想,有利就想。
要做市场一块砖,
哪有利钱那里搬。”
——《前途与理想》
“历史专业,谈‘股’论‘金’。
文学专业,投笔从‘金’。
医学专业,精益求‘金’
外语专业,西方取‘金’。”
——《大学弄“金”系》
“养肥了坐轿骑马的,
提拔了指鹿为马的,
奖励了溜须拍马的,
倒霉了当牛做马的。”
——《“马”之歌》
“见问题闭眼,
见钞票红眼,
见同级翻眼,
见群众白眼。”
——《“闹眼”》
“董事长,进党校,
敲锣打鼓放鞭炮。
呜哩哇啦真热闹,
老板个个开口笑。
心莫慌,胆莫跳,
财神坐进龙王庙。
共运史上头一炮,
与时惧进真玄妙。”
——《财神坐进龙王庙》
“与时俱进耍奇能,
没了阶级有阶层。
十个阶层排座次,
大官老板兵工农。
你我都进新社会,
富的富来穷的穷。
富拥亿万没剥削,
贫无立锥主人翁。
经典已当破鞋扔,
理论创新权贵重。
事实打肿戏子脸,
实践验出害人虫。
谎言重复千万遍,
位置依然在茅坑。”
——《没了阶级有阶层》
实在不好意思,以上把这些民歌民谣抄录的太多了。由于在下完全被她们的丰采和神气吸引住迷住了。我真是舍不得,她们多有文采,多有意思,多有韵味,多有品格啊!说的玄乎一点,简直就可以入选当代的“诗经”了!令人不解的是,他们竟然不被体制内的专家学者待见,不被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体接纳。难道他们不是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诗词结缡成亲后诞生的宁馨儿么?近亲繁殖也好,远缘杂交也好,她们总是我们自己的亲骨肉啊!我们老是爱说中国特色,这不就是中国特色的一种么!她能上口,她能入心。基本上继承了和吸收了盛唐以来和五四以来,中华民族诸多诗词歌赋的内容和形式、精神和风格、创作和流布的优秀传统。我们何乐而不为,让她们进一步地发展壮大成为另一棵独立的伟岸的大树呢?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明大花园中间,也应该有她的一个位置吧?也许是在下孤陋寡闻从不知道的原因,使我感到很遗憾的是,至今在林林总总的文学和诗歌刊物群落里,好象还没有一册民间歌谣的专业性的杂志。但愿今后能有仁人志士来办一办这件事。说不一定,社会主义中国未来的白居易和杜甫式的伟大诗作和伟大诗人,就会在这个诗歌苗圃里生长出来呐!
(2012/05/23)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
Archiver|手机版|钓鱼有约 ( 鄂ICP备13014821号-1 )

GMT+8, 2024-5-17 18:34 , Processed in 0.235735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返回顶部